近日,网络上流传“北大招生办于一凡主动联系网红“郭有才”,决定录取其到北大深造”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网络上不乏质疑北大的声音,如“名牌大学急功近利”、“北大也想利用网红流量”等。 5月18日晚,澎湃新闻从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获悉,北京大学已进行核实,发现“于一凡”并非该校教职人员,更不是“招生老师”。北大并未与“郭有才”取得联系。北大“招生老师”破例录取网红“郭有才”系不实消息。
网红郭有才在菏泽南站翻唱《约定》后走红。收获了大量粉丝的同时,也让菏泽这座城市火了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菏泽南站拍照、打卡、听歌。 2024年5月17日,郭有才受聘为菏泽文旅推荐官。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近年来通过网红或赛事的流量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开拓当地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铺天盖地的流量撞上了这样一个“草根网红”,自然引来了想要分一杯羹的贪婪之人。想要获取流量的“于一凡”选择了最耸人听闻的——诈骗手段。他自称是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并用“标新立异”、“录取网红”等词语挑动网友的心。他不仅想利用“郭有才”的流量,还想利用“网红”轻松跨过国内顶尖大学的门槛。利用这种夸张的剧情设置,引发公众对北大的质疑和不满,煽动网友情绪,引发舆论,从而为自己收割流量。虽然方法笨拙,但夸张的事实还是很容易引起网友的注意,达到了“虹吸流量”的目的。不仅浪费公共精力,而且损害北京大学的声誉,严重违反社会秩序和良好风俗。为了获取流量不择手段,用没有社会价值的假新闻占据公共资源,这种不正之风应该铲除。
从“小学生作业在巴黎被捡,万里之外归来”、“学生跳楼给全体老师写信”,到“特殊情况下北大录取网红”,这些“近段时间,“新黄新闻”疯狂占据了公众的注意力。新闻首先要保证的是真实性。 “新黄新闻”都是自媒体自导自演、自编自演,利用一切手段炒作社会热点。任由这些“假新闻”肆意传播,是对真实性原则的诽谤。此外,这些“新黄新闻”往往新闻要素不完整、质量不高、缺乏公共价值,但却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让公众将精力消耗在这些毫无意义的“假新闻”上,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把它交给真正有新闻价值、需要关注的新闻。我们不能再让这些“新黄色新闻”挤掉真正值得关注的事件。
“新黄色新闻”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其广泛传播往往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假新闻通过夸张的情节设置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利用煽情的表达手法煽动公众情绪、点燃舆论,这也给多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比如,此次“北大在特殊情况下录取网红”,就引发了网友对这所国内顶尖大学的质疑和批评,认为其“为了流量没有底线”。真正没有底线的是这些编造谎言的自媒体。一篇又一篇“新黄色新闻”煽动公众情绪,欺骗公众感情,引发社会恐慌。看来,它将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一个“谣言满天飞”的时代。停止刊登和传播“新黄色新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刻不容缓。
最近流行的“新黄新闻”大多是自媒体制作,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今年4月23日起,国家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理整治‘自媒体’无底流量”专项行动,加强对“自媒体”无底流量的全流程管理。 ”。从严格账务监管转向事后管理转向事前全流程预防。加强事前预防不仅需要国家监管,更需要平台合作。在内容审核期间,平台应对一些看似夸大或要素不完整的新闻内容进行核实,确保其真实可信后再发布,将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应加大对发布淫秽新闻的处罚力度,提高自媒体造谣的成本,让发布者“不敢造谣”。加强事前防范,停止发布“新黄色新闻”,让公众关注真正需要关注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件。